《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自2022年8月1日正式实施已满两周年。作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根本大法,《期货和衍生品法》为市场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从法律层面解决了行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两年来,各项细则有序落地,指引行业服务实体和国家战略走深走实;两年来,期货市场蓄力待发,以品种扩容和“保险+期货”为着力点,有效发挥衍生品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资源配置功能;两年来,期货经营机构务实进取,以经纪业务为基础,以资管和风险管理业务为驱动,发掘国际市场机遇,推动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在多位机构高管看来,可以预期,在《期货和衍生品法》指引下,我国期货行业必将为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坚实支撑。
持续夯实制度保障根基
《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为行业发展举旗定向,也为行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现阶段,期货市场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
银河期货党委书记、总经理王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两年,期货行业在《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指导下,其业务模式的创新过程中能较好把控合规与创新的平衡点;同时,在市场拓展和投资者服务中,不仅构建出完整的交易者保护体系,还使期货公司与投资者双方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两年来,期货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服务实体能力继续增强,投资者保护体系日趋完善。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4.60亿手,累计成交额为281.51万亿元。
中粮期货党委书记、总经理吴浩军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去年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在全球总量中占比超过七成,期货市场帮助实体经济防控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伴随期市功能不断深化,期货价格定价影响力随之增强,如大豆、玉米、动力煤、原油等品种,在维护供应链稳定畅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货和衍生品法》出台后,配套细则立、改、废、释工作不断推进,持续为期货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自2023年3月份起,《衍生品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监督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期货经营机构交易者适当性管理实施细则》等也相继推出,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制度体系,有助于市场规范化发展,充分保护交易者合法权益,为期货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部分配套细则修订进一步拓宽期货公司业务范围,明晰期货公司业务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对机构的资本实力、分类评级、合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综合来看,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元期货首席风险官张世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加速匹配企业风险管理需求
两年来,中国期货市场规模、质量及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正在加快脚步匹配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作为贸易大国的风险管理需求。具体来看,新品种数量提升明显,基本面涵盖了工业、农业、新能源等领域,同时,以“保险+期货”为抓手的助农服务表现突出。
“我国期货新品种上市速度明显加快,近两年,包括氧化铝、碳酸锂、纯碱期权等多个新品种相继挂牌上市,进一步丰富了期货市场品种种类。”浙商期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期货品种体系日益完善,已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且品种序列覆盖面还在不断扩展。
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共上市期货期权品种133个。近日,包括鸡蛋、玉米淀粉和生猪期权合约,以及瓶片期货合约及业务细则公开向市场征求意见,这意味着又将有一揽子期货及期权品种即将推出,届时期货市场品种总量将扩容至137个。
“在注册制引领下,近两年期货期权新品种上市速度明显加快,覆盖的行业和产业越来越多,这有效满足各类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进一步增强了期货市场服务能力。”张世根表示。
同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保险+期货”成绩显著。数据显示,仅去年就有67家期货公司开展了2357个“保险+期货”项目,为大豆、玉米、生猪等18个农业产业品种提供了价格风险保障。
“随着期货及期权品种上市节奏加快,期货服务国家战略手段更加多元化。”王东表示,单从“保险+期货”来讲,业务模式已迭代出“保险+期货+银行+龙头企业”等模式,在保障农民收入、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诸多积极成效。此外,在服务国家绿色能源方面,结合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推出工业硅、碳酸锂期货及期权等品种,这也充分体现在《期货和衍生品法》指导下,行业敢于把握产业周期和困难迎难而上。
做大做强国际化业务
《期货和衍生品法》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提供指引,而国际化业务则是着力点,具体来看:明确跨境交易与监管协作,为行业在围绕跨境业务、外资机构准入、境外客户管理等展业上,提供强有力的法治基础和制度保障。业内人士表示,发力国际化业务不仅提升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还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和便利。
“受全球宏观经济影响,近两年大宗商品和风险资产价格波动较大,境内外客户对风险对冲的需求大增。期货国际化业务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王东介绍。
事实上,伴随国内大宗商品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化品种数量有序扩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所参与境内商品期货及期权交易的增量资金,正在成为期货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的期货、期权合约品种共有46个,近两年增加豆粕期货和期权、集运指数期货等在内的境内特定品种15个。
“期货国际化业务有利于服务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提升中国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交易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工具,对我国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有很大帮助。”浙商期货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期货国际化业务发展有利于国内期货市场的功能优势与规模优势形成合力。吴浩军补充表示,发展期货国际化业务可转化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推介力度,提升产业链品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从更大范围来看,期货市场双向开放提速,“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发展,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和投资机遇,有效助力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据悉,2023年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士丹利期货有限公司,外商独资期货公司再增一员。自2006年以来,已有20余家境内期货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网点覆盖新加坡、美国、英国等。
整体来看,自《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以来,期货市场各项配套细则有序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效,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推动了期货市场规范健康平稳运行。未来的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期货机构也须明确自身定位,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贡献“期货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